《單眼鏡》雜誌(MONOCLE)3月號封面故事指出,世界現(xiàn)在已分成兩半:有一半還在堅持朝九晚五,工作與休閒平衡的生活狀態(tài);有一半?yún)s愈來愈朝向24小時全天候營業(yè),又以日本、韓國等東方國家為代表。后者會因此在經(jīng)濟、財富等各方面超越前者嗎?什么才是人類理想的運作方式?
從工作時間的長短跟分配,就可以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。像西班牙人下午習(xí)慣睡上1~2個鐘頭后,再回到工作崗位;看似悠閒的作息,卻讓西班牙人必須工作到晚上9點。而午睡的傳統(tǒng)源自于戰(zhàn)亂頻仍的1930年代,一個人必須兼職2~3份工作,才足以養(yǎng)家活口。
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日本。日本人講究團體、階級概念,盡忠職守、認真負責(zé),這樣的民族性同樣反映在工作態(tài)度上。加班,原是為了善盡職責(zé)、完成工作,演變至今卻發(fā)展為「誰也不敢比主管早下班」的加班競賽。辦公室裡的政治角力、對公司的高度服從與忠誠,加上同事間的競爭,叁方壓力夾擊下,讓加班的意義愈來愈復(fù)雜。
只是,瘋狂加班的結(jié)果,并不見得提升工作效率,同時也賠上生活品質(zhì),導(dǎo)致日本生育率驟降,「過勞死」案例頻傳。
壓力未減,彈性工作不是唯一解答
為了解決工時過長、壓力過大等問題,人們開始追求更能自由、有效率運用時間的「彈性工作」。不過,歐盟(EU)去年公布的資料卻否定了彈性工作能改善工作壓力的可能。資料顯示,無論工時長短,工作壓力只會增、不會減。
問題出于實際生活中,彈性工作者與一般工作者并無明顯差異,同樣遵循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,甚至淪為另一種繁重且無報酬的加班型式。此外,彈性工作并非適合每個人。研究指出,白領(lǐng)女性認為彈性工作沒有具體的下班時間,更令人覺得厭煩,帶來的痛苦大過實質(zhì)好處。
微調(diào)工時,制造雙贏
《單眼鏡》分析,既然工作壓力增減與否未必與工時長短直接相關(guān),關(guān)鍵可能更在于人們?nèi)绾伟才抛约旱纳钚蛻B(tài)。舉例來說,法國人一週工時遠低于美國人,工作壓力也自認不比美國人大,但法國人和美國人的工作效能卻沒有很大的差異。
儘管如此,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/生活配置方案,仍然有愈來愈多新的改變出現(xiàn)。美國德州休士頓市曾經(jīng)進行「彈性城市」(Flex in the City)的實驗,要求市民錯開出門工作的時間。這項措施不僅緩解交通尖峰時刻涌出的車流量和人潮,同時一併減緩工作者58%的壓力。
而在一年工時高達2,316小時的南韓,政府設(shè)置了「生育日」(Procreation Day),政府機關(guān)晚上7點后熄燈趕人,主管們勸導(dǎo)員工回家陪伴家人,或是「增產(chǎn)報國」。政策實施以來,未見工作效率因工時減少而降低。
可見微幅的調(diào)整就能有效提高工作品質(zhì),只要多花點心思,企業(yè)跟員工都能雙贏。 |